一只粉色的吹风机

读《傲慢与偏见》有感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于1796年开始动笔,直到1813年才出版的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她用喜剧的手法,少有地选择以家庭生活和感情为主题,讲述了出身中产阶级的班内特五姐妹的爱情与择偶的故事,展示了男男女女不同的恋爱观:强烈的、平静的、激情的、理性的……从而描绘出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乡绅之女伊丽莎白和出身上流社会的达西的爱情故事。因为达西的傲慢,伊丽莎白对其产生了偏见,不接受他的感情。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达西的言行展示了性格中与伊丽莎白相同的善良,而伊丽莎白的情感也由厌恶到感激,最后变成浓浓的爱恋,一对曾经因傲慢和偏见而耽搁了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个不一样的人生交汇在一起怎么能不彼此碰撞呢?简·奥斯汀似乎想说明这一点,“真爱是同社会阶层毫不相关的一种力量,有了它,一切疑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但我认为所谓真爱不过是人们心中的美好幻想和追求,现实生活中人们总在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过于理想化,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他们起初可能是幸福的,夫妻感情融洽,喝杯水是甜的,被雨淋也是甜的。可是随着激情的消退,阶级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就逐渐凸显出来,乡村绅士家养大的女儿和富贵的达西家在各个生活环节都出现了隔阂,,夫妻双方都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回到热恋时候的感觉,婚姻就成为了习惯。社会地位上的不对等,带来的是家庭中的不对等,没有歧视,没有恶意,就是无处不在。

        与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爱情故事对立的,是柯林斯和夏洛特纯利益的“爱情”。正如开篇第一句话,“单身男人一旦有了钱财,必定想要寻妻觅偶”,对柯林斯来说,娶妻只是为了完成凯瑟琳·德·波尔夫人交给他的任务,摆在家里撑场面,所以这个人无论是简、伊丽莎白,还是夏洛特都可以。而对27岁“高龄”且没有美貌和财富的夏洛特来说,柯林斯就是一个优质的取款机。他们的结合从头到尾都无关爱情。

        在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达西的姨妈凯瑟琳·德·波尔夫人。她展现别人面前的,多是她高傲、掌控欲强的一面。她轻视平民,以自己出身为傲,对所有社会地位比自己低的人都表示出一种恩主似的态度,总是居高临下地傲视众人。 然而并没有人会因此谴责她,因为她的社会地位让她有资本展露出这些毛病。更重要是,她拥有的这些毛病,是整个欧洲上流社会的通病。可是,这样一个风光、傲慢、刻薄了一辈子公爵夫人却将她为数不多温柔与体贴,放在了她的女儿安妮·德·波尔小姐身上。看书时一露出疲态,这位母亲就会哄劝她休息一会儿;弹琴时间稍长一点儿,这位母亲就会无比关切地让她到沙发上坐坐;拿起画笔想要绘一幅油画,这位母亲就会站她身边,皱眉担心这沉重油料盘会压伤她胳膊;想到屋外散散步,这位母亲就又开始忧心灼热阳光会晒伤她皮肤,忽然吹起的小风会不会让她感冒;最后为了她和达西的婚约(虽然只是两人幼时口头定下的娃娃亲),这位母亲“屈尊降贵”地与她眼中轻浮浪荡、不懂礼仪、没有教养的乡下女人谈话。她的人性或许有缺陷,但不可否认,她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提了凯瑟琳·德·波尔夫人,便不得不提到搅屎棍莉迪亚——这个爱慕虚荣、乱花钱、追求最新款的衣服和最精致的首饰、让家族蒙羞的女孩。或许每个女孩都做过这样的梦,梦里专属于她的王子骑着白马向她伸出了手。所以,精神世界匮乏,物质生活得不到满足的莉迪亚轻易地被威克汉诱惑私奔。她不爱威克汉,她只是想拥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她爱的是幻想中那个果断、敢于追求美好爱情的自己。莉迪亚有错,她错在不懂得分辨男人,错在没有考虑未来。如果没有达西,负债累累的威克汉一定会让莉迪亚出卖身体换钱。可以想象在书中没有描写的很久很久以后,她和威克汉一定会经常上达西和伊丽莎白家“拜访”,对达西夫妇的感情和乔治安娜都是一种伤害。

       《傲慢与偏见》描述的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婚姻甚至能够决定女性一生的命运。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夏洛特“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为什么班内特太太每天想着将女儿嫁出去。这一点在限定继承权上体现得更明显。文中班内特先生过世后,财产将由表侄柯林斯继承,而班内特五姐妹将几乎一贫如洗。但是,如果班内特先生不在乎这块祖传的土地最后归属了谁,那么这块土地就只是一份不动产,班内特先生可以出售了它,把金钱平分给他的女儿们。班内特先生会出售这块土地吗?即使他真的很疼爱女儿也绝对不会,更何况他并没有那么深爱,因为土地是一个家族的根本。在家族的根本面前,女儿的终身幸福要靠边站。

         总而言之,《傲慢与偏见》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小说。

评论

热度(11)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